新華網北京4月1日電(劉勉)3月30日,由十月雜志和慈溪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斯人可嘉:袁可嘉先生與新時期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在線上通過多個平臺同步直播。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李洱等十余位詩人、作家參與討論,十月雜志副主編季亞婭主持研討會。
袁可嘉先生(1921年-2008年)生于浙江慈溪,他是著名的“九葉派”詩人、學者、杰出的文學翻譯家。他的詩廣為流傳,他編選的《外國現代派作品選》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作家和詩人。袁可嘉先生蜚聲學界內外,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
線上研討會截屏
浙江省慈溪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夏赟在致辭中表示,為了弘揚和傳承袁可嘉先生獨立、先鋒、開放的學術和文化精神,2011年慈溪市與十月雜志社合作,共同創設“袁可嘉詩歌獎”,至今已經是第五屆。這次研討會的舉辦將為慈溪市贏得更加濃厚的文化氛圍,鼓勵更多的文化愛好者積極投身文學創作,講好慈溪故事,促進慈溪文學的繁榮。
十月雜志主編陳東捷表示,五屆“袁可嘉詩歌獎”的舉辦,已經在國內產生廣泛影響,獲獎者都是國內有較高創造力的詩人、詩歌研究者、翻譯家,代表了詩歌創作、研究和翻譯近些年的成就。袁可嘉先生故居現在已建成袁可嘉紀念館,羅列了袁先生的生平,還有歷屆參評獲獎作品集。
十月雜志主編助理、詩人谷禾介紹了第五屆“袁可嘉詩歌獎”的評獎情況。2021年5月面向公眾公開征稿,共收到參賽作品306部,經過初步評定,進入終評的作品集3類25種,原創類10種,翻譯類10種,理論類5種。經過評委兩輪評定,最后評出第五屆袁可嘉詩歌獎的詩集獎、詩學獎和翻譯獎獲得者,分別是呂德安、江弱水、薛慶國。
在隨后進行的學術研討環節,多位專家都提到袁可嘉身份的多樣性。吉狄馬加表示,袁可嘉先生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既是一個學者,也是重要詩人,同時還是杰出的翻譯家。對于當下來說,在研究他們創作的時候,對怎么處理、借鑒外來詩歌藝術,特別是更好地融入中國現實過程中,怎么把外來的優秀文學以及詩歌的形式,包括一些思想觀念,和當下的創作融合,也是有啟示意義的。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李洱說,在尋根文學之后,袁先生和他的同代翻譯家、詩人參與了現代漢語的塑造。他們先是把現代漢語從意識形態的重負當中解放出來,用一種我們看來比較陌生化的手段,增強了漢語的雕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