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拍攝的L4級自動駕駛巴士(2021年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孫凡越攝
近年來,數字經濟熱度不斷提升,政策紅利持續釋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數字經濟多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重要性愈加凸顯。
數字經濟對中國經濟具有怎樣的意義?我國發展數字經濟有何優勢?面臨何種挑戰?數字經濟下一步會在哪些領域發力?本期“數字經濟學”聚焦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優勢和挑戰。
數字經濟對中國經濟具有怎樣的意義?
林毅夫(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換道超車的寶貴機遇,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可幫助我國數字經濟的GDP占比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以制造業為內核的實體經濟也會實現提質增效發展。
比如,汽車業是一個標準的追趕型產業,但汽車與數字技術結合后帶來的無人駕駛等新技術,以及汽車業向服務業延伸,都為中國汽車業的追趕帶來機遇。又比如,對領先型的家電產業,則可以利用數字化提升價值鏈,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通過數字產業的發展壯大,提高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直接帶動效應;通過數字經濟賦能五類產業,以數據和數字技術加速落后產業追趕,保持領先產業的優勢,為新時代新征程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
崔宏偉(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21世紀技術的進步將世界推進到數字時代,新一代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對一國綜合國力和全球競爭力起著關鍵性作用。數字技術競爭已經成為大國關系調整的核心動力之一。
我國發展數字經濟有何優勢?
朱光耀 (財政部原副部長):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具有三大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不斷提高,使得我們在全球擁有最快捷的交通基礎設施,由此產生巨量的物流;就單一國別而言,中國有全球通訊基站覆蓋率最高的通訊基礎設置,由此產生了巨量的信息流;以及有著全球最為廣泛使用的電子支付系統,由此產生了巨大的數據流。物流、信息流、數據流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最寶貴基礎。
林毅夫(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應用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業方面,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且在數據資源、人力資本和市場體量方面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一是數據優勢。大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被稱為“21世紀的石油”。中國有超過10億網民,產生了海量數據資源。二是人才優勢。中國是人力資源大國,創新型人才絕對數量高,在研發上有人才優勢。三是市場優勢。中國有最齊全的產業配套,不僅是數據大國、人口大國,也是市場大國、應用場景大國,這些優勢結合起來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
面臨何種挑戰?
劉剛(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我國傳統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對國外依存度較高,尤其是制造業多以代工和組裝為主。因此我國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尚有很大改善空間。
李西林(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比如工業軟件、云計算、區塊鏈、金融科技、工業互聯網、搜索引擎等領域還有不小差距,“卡脖子”技術嚴重威脅我國數字經濟的長遠發展。
崔宏偉(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中國在數字技術領域還面臨來自歐美國家在政治、法律層面形成的競爭。自2020年初起,歐盟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律框架,以提高數字“技術主權”和戰略自主為目標,增強歐洲數字創新能力,降低數字技術對外依賴度。這一系列動作導致全球數字經濟發展也出現了“裂痕”。
數字經濟下一步會在哪些領域發力?
江小涓(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數字經濟要實現廣泛賦能,它的連接邊界和深度都要繼續擴展。不管是消費、旅游、交通出行,還是醫療教育、養老和政府治理,都是數字經濟的應用場景?!笆奈濉睍r期生產端數字化、智能化將成為重要的新增長點。著眼實體經濟、賦能實體經濟,是需求所致,也是風口所在。
傅曉嵐(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技術與管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政府要出臺政策,鼓勵數字企業與傳統企業進行合作。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是一個動態、漸進的過程。制造業企業要積極主動進行數字轉型。
黃斌(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內智庫部主任):為促進數字經濟的開放發展,防止壟斷,實現互聯互通,需要盡快制定比較完善的規則和法規。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要做好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建設,強化安全意識。要避免可能出現的風險,加強數據要素治理,促進市場良性競爭。
更多精彩:
數字經濟學丨 江小涓:為什么說數字經濟將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監制:唐心怡
編輯:周佳苗
校對:孫惠